發表文章

期末心得

圖片
透過這次的課程實際的參與了將建築以及投影結合的種種過程, 而在此次計畫中是負責巴黎人物設計及動畫製作的部分, 這對於顯少使用電腦繪圖及沒有做過動畫的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在這堂課中,學到最多的我覺得是溝通吧, 要如何去分工合作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還有不同人所做出的設計要怎麼去互相配合襯托整個作品真的是困難的, 相較於個人作作品時,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風格隨心所欲的創作, 但團體合作時必須不斷的溝通討論在討論互相配合幫忙, 我想這一部分是我還不足的地方, 雖然最後的呈現並不是讓人相當滿意的, 總知還是感謝老師及大加這一學期的合作, 也謝謝老師願意自掏腰包贊助租設備, 最後還是謝謝也希望大家新的一年能夠更順利。

國慶光雕

圖片
10月時參觀了在台北總統府前舉辦的國慶光雕, 說實話看到時真的有驚訝到, 完全顛覆了我對投影的想像, 投影不僅僅是在平面這麼簡單的事情, 透過建築物跟投影技術結合, 完完全全改變了總統府的氛圍,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橋段是, 童年電玩遊戲那段, 勾起了小時候跟兄弟姊妹搶著遊玩的快樂時光, 我覺得一件作品, 如果能勾起觀眾的回憶, 那它就稱得上是瞭不起的一件作品了!

安藤忠雄

圖片
安藤忠雄 あんどう ただお 安藤忠雄出生於日本大阪, 高工畢業後,安藤忠雄邊在室內設計事務所打工邊自學, 憑著他對建築知識的渴望,持續一整年連日研讀書籍到深夜。 除此之外,他也曾靠著微薄的存款,隻身遠赴歐洲 7 個月, 在這段期間內充分體會到西方建築的宏偉,讓他的建築夢更加堅定。 回到日本後開設自己的建築事務所, 安藤忠雄早期作品以個人住宅、教會等中小規模建築為主, 近期則多以公共建築、美術館等大型建築設計為多。  在他 47 年的建築師生涯中,曾設計出許多令人驚豔的作品,遍佈全世界, 1995 年時榮獲「建築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獎。 我個人最喜歡他被稱為 光之教堂 的作品 , 這間教堂全由清水模砌成, 挑高的空間設計裡, 沒有華麗的花窗玻璃裝飾, 也看不見任何神像雕塑, 教堂內部唯一有的十字架裝飾便是以自然光所構成的「光的十字架。」 透過照片仍然能感受到一種心靈平靜祥和的感受, 雖然我語言能力不足以完整表達內心的那種感受但我認為這是我必須親自造訪的建築。

Frank Stella

圖片
弗蘭克 斯特拉 Frank Stella 弗蘭克 · 斯特拉的作品常以反形式、反主體性、反繪畫性的創作, 他被認為是早期極簡主義的代表性藝術家, 而他的「你看見的是什麼就是什麼」的藝術主張更是極簡主義運動的藝術宣言。 在 1959 年時, 23 歲的弗蘭克 · 斯特拉參加了在美國現代博物館舉行的十六位美國藝術家的作品聯展。 在此次展覽上,斯特拉展出了他創作的 “ 黑色繪畫 ”(Black Paintings) 。 這批 “ 黑色繪畫 ” 的共同特徵是, 畫面沒有出現任何具像的形體,黑色被藝術家用整一、機械的方式平塗在畫面上。 從繪畫的風格上看他是一種純粹的、反形式主義、反繪畫的風格。 斯特拉最早的創作是他的 “ 條紋畫 ”(stripe-painting) , 這批作品主要受到了賈斯帕 約翰斯 (Jasper Johns) 的影響 。 斯特拉後來在談到約翰斯對自己的影響時說 : 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他處理花紋色彩的方式,是那種條紋的效果, 那種韻律和間隔 , 那 種重複著的表現效果 。 從那時起 , 我開始思考更多地表現意義 。

Minimalism

極簡主義 ( Minimalism ) 極簡主義 又稱微模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60 年代所興起的一個藝術派系, 又可稱為「 Minimal Art 」, 本質上反對傳統藝術所延伸出來的新美學標準, 傳統藝術是指以透視法描寫真實世界後, 所產生在觀賞者面前的一個虛構世界, 以及對稱性的畫面架構性,轉而去探索形而上的精神世界, 也更重視物質的根本特性。 它否定了資本主義所規範的藝術價值, 像是原始或新材質的利用, 以及套用現成物的方式作為顛覆手法, 做為對當局政治的一種反撲。它接續了現代主義模組化設計, 除了系統化模組概念它更深入使用者的內心感受和設計者內新邏輯性創造。 所以表現出來的是單元與單元間的關聯性及本身具有的變化性 。

BANKSY

圖片
BANKSY BANKSY ,是一個神祕的塗鴉藝術家,從來沒有露過面,也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身分, 但他的每個作品都是象當令我印象深刻的,他的作品看似簡單,但卻最能夠深入人心。 他是塗鴉藝術家,也是社會運動份子,電影導演及畫家。 他的街頭作品常常帶有諷刺意味, 在畫旁邊有時候會寫上一些玩世不恭的黑色幽默和警惕人心的句子。 他的塗鴉作品大多運用獨特的模板技術拓印而成,創作作品都富有濃厚的政治風格。 前一陣子他還在蘇富比藝術拍賣會上, 突然「自行銷毀」代表作品「手持氣球的女孩」《 Girl With Balloon 》, 當拍賣官落下成交槌時, 價值 4 千萬台幣的作品應聲攪入碎紙機,瞬間成了一條條紙屑。 隨後他在他的 IG 上引用畢卡索( Picasso )的名言: 「 對於破壞的嚮往,同時也是一種對創造嚮往。 (The urge to destroy is also a creative urge) 」。 我覺得他真的顛覆了我們大眾的思維,完完全全讓我敬佩不已。

Keith Haring

圖片
凱斯.哈林  Keith Haring 他出生於美國賓州,從小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開始畫漫畫 。 19 歲就在匹茲堡藝術與雕塑中心舉辦個展, 而後他就開始在街上、地鐵、俱樂部及舊舞廳創作, 1980~1985 年間 Haring 創作了數以百計的公共塗鴉, 著名的「地鐵塗鴉」一天創作就可高達 40 幅! 當時有很多人覺得 Haring 是在「破壞」公物, 因為他的作品就是地鐵上的塗鴉繪畫 (graffiti) , 然而他流暢的塗鴉線條卻也讓通勤的紐約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Haring 的創作使用簡單的輪廓線條, 並創造了許多不具表徵的小角色, 這些圖案看起來天真單純,卻也富有濃厚的寓意, 他也曾與多位著名藝術家及歌手合作, 包含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 (Andy Warhol) 及流行女歌手瑪丹娜, Haring 習慣用簡單流暢的線條輪廓和直接傳遞訊息的創作方式, 描繪生命、死亡、愛情、性和戰爭等廣泛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