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9的文章

期末心得

圖片
透過這次的課程實際的參與了將建築以及投影結合的種種過程, 而在此次計畫中是負責巴黎人物設計及動畫製作的部分, 這對於顯少使用電腦繪圖及沒有做過動畫的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在這堂課中,學到最多的我覺得是溝通吧, 要如何去分工合作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還有不同人所做出的設計要怎麼去互相配合襯托整個作品真的是困難的, 相較於個人作作品時,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風格隨心所欲的創作, 但團體合作時必須不斷的溝通討論在討論互相配合幫忙, 我想這一部分是我還不足的地方, 雖然最後的呈現並不是讓人相當滿意的, 總知還是感謝老師及大加這一學期的合作, 也謝謝老師願意自掏腰包贊助租設備, 最後還是謝謝也希望大家新的一年能夠更順利。

國慶光雕

圖片
10月時參觀了在台北總統府前舉辦的國慶光雕, 說實話看到時真的有驚訝到, 完全顛覆了我對投影的想像, 投影不僅僅是在平面這麼簡單的事情, 透過建築物跟投影技術結合, 完完全全改變了總統府的氛圍,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橋段是, 童年電玩遊戲那段, 勾起了小時候跟兄弟姊妹搶著遊玩的快樂時光, 我覺得一件作品, 如果能勾起觀眾的回憶, 那它就稱得上是瞭不起的一件作品了!

安藤忠雄

圖片
安藤忠雄 あんどう ただお 安藤忠雄出生於日本大阪, 高工畢業後,安藤忠雄邊在室內設計事務所打工邊自學, 憑著他對建築知識的渴望,持續一整年連日研讀書籍到深夜。 除此之外,他也曾靠著微薄的存款,隻身遠赴歐洲 7 個月, 在這段期間內充分體會到西方建築的宏偉,讓他的建築夢更加堅定。 回到日本後開設自己的建築事務所, 安藤忠雄早期作品以個人住宅、教會等中小規模建築為主, 近期則多以公共建築、美術館等大型建築設計為多。  在他 47 年的建築師生涯中,曾設計出許多令人驚豔的作品,遍佈全世界, 1995 年時榮獲「建築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獎。 我個人最喜歡他被稱為 光之教堂 的作品 , 這間教堂全由清水模砌成, 挑高的空間設計裡, 沒有華麗的花窗玻璃裝飾, 也看不見任何神像雕塑, 教堂內部唯一有的十字架裝飾便是以自然光所構成的「光的十字架。」 透過照片仍然能感受到一種心靈平靜祥和的感受, 雖然我語言能力不足以完整表達內心的那種感受但我認為這是我必須親自造訪的建築。

Frank Stella

圖片
弗蘭克 斯特拉 Frank Stella 弗蘭克 · 斯特拉的作品常以反形式、反主體性、反繪畫性的創作, 他被認為是早期極簡主義的代表性藝術家, 而他的「你看見的是什麼就是什麼」的藝術主張更是極簡主義運動的藝術宣言。 在 1959 年時, 23 歲的弗蘭克 · 斯特拉參加了在美國現代博物館舉行的十六位美國藝術家的作品聯展。 在此次展覽上,斯特拉展出了他創作的 “ 黑色繪畫 ”(Black Paintings) 。 這批 “ 黑色繪畫 ” 的共同特徵是, 畫面沒有出現任何具像的形體,黑色被藝術家用整一、機械的方式平塗在畫面上。 從繪畫的風格上看他是一種純粹的、反形式主義、反繪畫的風格。 斯特拉最早的創作是他的 “ 條紋畫 ”(stripe-painting) , 這批作品主要受到了賈斯帕 約翰斯 (Jasper Johns) 的影響 。 斯特拉後來在談到約翰斯對自己的影響時說 : 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他處理花紋色彩的方式,是那種條紋的效果, 那種韻律和間隔 , 那 種重複著的表現效果 。 從那時起 , 我開始思考更多地表現意義 。

Minimalism

極簡主義 ( Minimalism ) 極簡主義 又稱微模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60 年代所興起的一個藝術派系, 又可稱為「 Minimal Art 」, 本質上反對傳統藝術所延伸出來的新美學標準, 傳統藝術是指以透視法描寫真實世界後, 所產生在觀賞者面前的一個虛構世界, 以及對稱性的畫面架構性,轉而去探索形而上的精神世界, 也更重視物質的根本特性。 它否定了資本主義所規範的藝術價值, 像是原始或新材質的利用, 以及套用現成物的方式作為顛覆手法, 做為對當局政治的一種反撲。它接續了現代主義模組化設計, 除了系統化模組概念它更深入使用者的內心感受和設計者內新邏輯性創造。 所以表現出來的是單元與單元間的關聯性及本身具有的變化性 。

BANKSY

圖片
BANKSY BANKSY ,是一個神祕的塗鴉藝術家,從來沒有露過面,也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身分, 但他的每個作品都是象當令我印象深刻的,他的作品看似簡單,但卻最能夠深入人心。 他是塗鴉藝術家,也是社會運動份子,電影導演及畫家。 他的街頭作品常常帶有諷刺意味, 在畫旁邊有時候會寫上一些玩世不恭的黑色幽默和警惕人心的句子。 他的塗鴉作品大多運用獨特的模板技術拓印而成,創作作品都富有濃厚的政治風格。 前一陣子他還在蘇富比藝術拍賣會上, 突然「自行銷毀」代表作品「手持氣球的女孩」《 Girl With Balloon 》, 當拍賣官落下成交槌時, 價值 4 千萬台幣的作品應聲攪入碎紙機,瞬間成了一條條紙屑。 隨後他在他的 IG 上引用畢卡索( Picasso )的名言: 「 對於破壞的嚮往,同時也是一種對創造嚮往。 (The urge to destroy is also a creative urge) 」。 我覺得他真的顛覆了我們大眾的思維,完完全全讓我敬佩不已。

Keith Haring

圖片
凱斯.哈林  Keith Haring 他出生於美國賓州,從小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開始畫漫畫 。 19 歲就在匹茲堡藝術與雕塑中心舉辦個展, 而後他就開始在街上、地鐵、俱樂部及舊舞廳創作, 1980~1985 年間 Haring 創作了數以百計的公共塗鴉, 著名的「地鐵塗鴉」一天創作就可高達 40 幅! 當時有很多人覺得 Haring 是在「破壞」公物, 因為他的作品就是地鐵上的塗鴉繪畫 (graffiti) , 然而他流暢的塗鴉線條卻也讓通勤的紐約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Haring 的創作使用簡單的輪廓線條, 並創造了許多不具表徵的小角色, 這些圖案看起來天真單純,卻也富有濃厚的寓意, 他也曾與多位著名藝術家及歌手合作, 包含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 (Andy Warhol) 及流行女歌手瑪丹娜, Haring 習慣用簡單流暢的線條輪廓和直接傳遞訊息的創作方式, 描繪生命、死亡、愛情、性和戰爭等廣泛的題材。

Basquiat

圖片
巴斯奎特  Basquiat 巴斯奎特於 1960 年出生於美國的 紐約布魯克林區, 和白人的主流藝術大相逕庭, 巴斯奎特的作品粗獷不羈, 使用獨特的書寫方式, 就像是兒童般看似簡單的線條 , 讓他自由自在表示當下年輕人的瘋狂和憤怒, 巴斯奎特會 從非傳統的資源中尋求出路 , 如非洲藝術,兒童繪畫,從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以及那些精神異常的人所創製的繪畫, 從而使他們自己的繪畫具有更強的表現主義風格。 但是也有人說巴斯奎特的作品太粗糙了,畫得很隨便。 因為街道的碎片,音樂,電視和電影的聲音所有生活的一切都是他 創作的靈感來源 ,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GraffitiArt

    塗鴉藝術 (GraffitiArt) 塗鴉的廣義定義為在任何公共或是私有的設施或是牆壁上, 以人為並且是具有意圖的去標記, 所以它可以是繪畫可以是文字等等 。 塗鴉 Graffito 在義大利文之中有「亂寫」的意思, 塗鴉藝術它起源於 1960 年代左右的美國紐約的街頭。 也有人認為「塗鴉」和嘻哈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起初是一群來自布魯克林和哈林區的年輕人, 它們以街頭為據點,並透過了在街上塗鴉的創作方式, 藉以表達對生活的種種不滿和意見。 塗鴉原本是人們不分場合、出於不同目的、隨意取材、信手塗抹的行為狀態。 而到了後來慢慢發展為一種以繪畫和書法為主體的邊緣藝術樣式。 就其藝術分類和產生的時間、載體和製作材料、創作動機和目的、創作方法和手段、 創作內容與形式, 參與人員以及審美層次和價值都具有著許多的爭議。 以藝術本體特徵而言, 或許原始洞穴壁畫和岩畫也能稱之為是人類最早的塗鴉藝術。

袁廣鳴

圖片
   袁廣鳴    這位藝術家主要從事錄影藝術的空間裝置作品, 基本上是比較偏向對於藝術的觀念性延伸。 特別是他作品中的影像美學的構成基礎, 往往是對錄影影像框架中的單一複攝形象主題的概念性行為的探討; 他常藉由人體、魚、火等單一影像的定點反覆的禁制行為概念, 傳遞出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處在現代化科技體制社會中, 往往在受其制約後,所呈現出帶有功能性單一焦慮行為的反覆複製形象出現。  

Joseph Kosuth

圖片
柯史士  Joseph Kosuth 柯史士於 1965 年展出《一把和三把椅子》, 它以一把真實的木椅,一張照片,和一張字典上對椅子定義的文字影印本, 以 這三者並列來 表達「椅子」的概念。 三者皆是我們理解「椅子」這個觀念的方式, 但哪個為真,或說是何者為這個觀念本體的質疑, 都進一步引領觀者思考何謂觀念以及觀念產生的方式。 它能夠自然直接的激發觀者去進行智性的思考, 雖然大多人提到它是因為他在觀念藝術的影響, 但他和裝置絕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Duchamp

圖片
杜象  Duchamp 杜象在西元 191 7年杜象購買了一種標準貝德福郡型的小便斗, 並且簽上了「 R. Mutt 1917 」, 並將使用過的男性尿斗簽上名當作是作品, 置放在了美術館中展覽,顛覆了傳統的美學觀。 杜象把一個小便池倒轉過來展示,並取名《噴泉》, 它透過了這個小便斗向大眾證明一件事: 事物,其實並非依靠其本身而存在,一切事物都取決於思想和意圖; 任何事物在新的標 題及新的觀點下,都會喪失原有的功能和意義,變成另一個全然不同嶄新的東西。

倉石一樹

圖片
倉石一樹, 1975 年生於日本東京,為 NEIGHBORHOOD 主理人瀧澤伸介的親表弟,早年在紐約攻讀平面設計,歸國後曾任職於 BAPE 及日本 adidas ,曾加入過藤原浩的 Fragment Design 設計團隊,因此譽有裏原教父的傳人,有如此深厚的經歷與關係,使得遊走在各品牌間更是容易,其中與 CLOT 主理人陳冠希交情甚好,兩方經常合作聯名,甚至將雙方名子合併,推出一列串的「KZKLOT」聯名企劃。 在早年的台灣潮流黃金時期,約莫在 2006 至 2012 年,那時陳冠希引領了許多潮流事物,也發行了許多經典單品及夢幻逸品,其中許多設計要歸功於日本設計師倉石一樹 Kazuki Kuraishi ,幾乎有 Kazuki Kuraishi 聯乘的單品,就是熱賣的保證,從鞋履到服飾,都可以看見 KZK 這熟悉的字眼。 倉石一樹  Kazuki Kuraishi  身為最具影響力的時尚與潮流設計師,在受雇於 NIGO 前,早已對於山脈充滿好奇心。他曾自備單車,獨自探索羅拉多山區的地形。當時在山中呆了一段時間後,開始被單車的勳章標誌所吸引,這些圖形帶給他一些想法,腦海中漸漸浮現出印有色彩豐富的單車標誌 T 恤。後來,他前往紐約修讀平面設計及藝術史。 如今,他的設計主要以低調簡約為主,但背後卻隱藏著複雜的文化概念:許多東西的迭代然後將其簡化。

陳冠希

圖片
陳冠希 ( Edison Chen ),香港男歌手、男演員,多媒體公司Clot Media Division(簡稱CMD)的行政總裁,2004年創立CLOT,同時亦為時裝店Juice的老闆。於2000年出道成為歌手。 陳冠希生於加拿大,成長於加拿大、香港和美國。1999年19歲返港拍攝信用卡廣告被發掘,20歲樂壇出道,成為歌手、演員,發行過多張專輯,參演《無間道》、《頭文字D》等電影。2008年初,因與多名女明星的自拍艷照被曝光,成為沸沸揚揚的「淫照事件」輿論核心人物,並為之宣布無限期退出香港娛樂圈,而後定居美國洛杉磯,從而轉向好萊塢發展。2010年宣告復出樂壇。 但除了明星的身分外陳冠希所創力的CLOT在全球潮流界擁有著不可否認的影響力,最有去的是當時網路上還流傳著這麼句話, 酒以 陳 為香,人以 冠 為首,物以 希 為貴 。 記得在當時各大拍賣網站只要掛上 冠希著用 價格都飆升個好幾倍。 CLOT 超經典作品

fragment design

圖片
藤原浩 (日語: 藤原ヒロシ  /ふじわら ひろし ),是一位日本 時裝設計師 、 饒舌歌手 、 DJ ,也被稱為 裏原宿 之父。是設計單位 Fragment Design 的主理人。 藤原浩的身份很多,像是DJ、音樂製作人、設計師等等,是一位全方位的人才。被譽為日本的潮流教父 裏原宿 之父,不止在 日本 只要是亞洲地區的人也深受著藤原浩的影響。其實早期藤原浩從 英國 留學歸來以後,是從事著 DJ 的工作,投身於音事業與現在同為原宿系教父級的DJ 高木完 創立了 TINNIE PUNKS 這個組合作為正式出道的團體,隔年將團名改名為 TINY PANX .當時引起極大迴響,1988年成立Major Force音樂製作公司後1990年開始藤原浩開始接觸了服裝領域,並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個品牌 Good Enough 。 fragment design 經典作品